中国新闻网消息,据广东省佛山市各区最新的通报,截至7月24日,佛山市5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其中顺德区报告确诊病例3627例,均为轻症病例。据澎湃新闻,目前,广州、阳江、湛江等地均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世界卫生组织25日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n针对我国近期南方部分地区突然增多并出现外溢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首次发声。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了为何此次病毒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传播较快。
\n“中国既往没有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引发大流行的案例,对该病的基础免疫力缺失,因此病毒传播会快于其他流行区域。”张文宏向记者解释称。
\n不过即便如此,他认为,如果及时采取有效迅速的措施,目前南方部分地区应该仍处于控制疫情的有效窗口期,仍能阻止感染风暴的进一步形成并阻止病毒向周边区域扩张。
\n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各区最新的通报,截至7月24日,佛山市5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目前,佛山当地已经对感染患者采取了防蚊隔离措施。
\n对此,张文宏表示,人也是该病毒的传染源,会帮助病毒的传播,从人到蚊,再传播给人,而现代交通的便捷性可以让疾病出现跳跃性的传播——该病毒可以通过人员来往,将病毒带到新的蚊媒生活区域,进而拓展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区域。
\n“后续的重点还是要不遗余力地扑灭蚊子孳生地;同时周边地区必须对疑似病人进行密切监测。”张文宏表示,“此外,在疫情过后必须立即展开当地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从而明确此次感染覆盖的人群有多大,下次再出现新传染风暴的风险有多大。”
\n他还表示,目前来看,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主要是轻症,对症治疗即可。
\n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北京市民有感染风险吗?
\n北京疾控发文释疑
\n7月26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提醒,解答关于基孔肯雅热防控的疑问:
\n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n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1952年,该病首次在非洲东南部被发现,后播散至全球100多个国家,目前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病例,随后几年陆续有输入病例报告,部分输入病例在南方省份引起本地传播。
\n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咳嗽、打喷嚏、聊天及其他日常接触不会引起感染。基孔肯雅热感染者多为轻症,症状以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为主,大部分人症状一周内会好转。
\n北京居民本地感染风险极低
\n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在我国,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主要出现在南方部分省份。
\n北京没有埃及伊蚊,主要的蚊种是淡色库蚊,白纹伊蚊比例较低,历年也未在本市蚊虫中检测到基孔肯雅热病毒。
\n因此,本市居民本地感染基孔肯雅热的风险极低,即使有病例输入本市,只要做好防蚊灭蚊和个人防护,就可以有效防控基孔肯雅热传播。
\n北京疾控提醒市民朋友不要恐慌,这种疾病完全可防可控。
\n“花蚊子”就是白纹伊蚊,喜欢白天活动
\n和别的蚊子比,白纹伊蚊长得有特点,一身黑色,腿上和身上都有明显的白色斑纹,尤其是一条清晰的白线从头顶一直延伸到背上,不像淡色库蚊一身土灰色的那么低调,非常好认。
\n我们日常看到的“花蚊子”是白纹伊蚊的成虫,它喜欢白天活动,且多在户外,在北京叮人的高峰期主要是在早晨的6时至8时和傍晚的17时至19时。
\n白纹伊蚊属于容器型媒介蚊种,主要孳生在各类盆、罐、瓶、缸、桶、废旧轮胎、泡沫箱等小型积水中,且活动范围躲在孳生地周边100-200米内。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养蚊子咬自己”。因此,及时了解蚊虫活动规律做好防护,有效清理孳生地,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控蚊媒传染病。
\n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使用有效驱蚊液
\n外出去野外游玩或去往蚊虫密度较高场所时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裸露。
\n在蚊虫叮咬高峰期,皮肤暴露部位可以使用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液,使用时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剂量、频次涂抹于皮肤外露部位,出汗稀释后或上卫生间洗手后可补充涂抹,确保发挥作用。普通花露水具有止痒效果但没有驱蚊效果。蚊虫密度较高时,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水边长时间逗留。
\n外出旅行出行前提前查询目的地蚊媒疾病发病情况,要准备适当的浅色长袖衣裤防蚊衣物和驱蚊剂,也可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用品,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若不慎被蚊虫叮咬,要避免过分抓挠而发生感染。
\n外出归来后留意自身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寒战、关节痛或肌肉痛、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
\n原标题:佛山确诊超4000例!关于基孔肯雅热,张文宏首次发声
曼雅配资-曼雅配资官网-证券公司配资-北京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